春季胃腸為何“脆弱不堪”?
“每天接診的胃腸疾病患者中,約七成存在情志失調問題。”杜保國主任分析道。中醫理論認為“肝主疏泄”“脾主運化”,春季肝氣升發過旺易橫逆犯胃,加之現代人工作壓力大、飲食不節等誘因,形成三大致病機制:
氣候波動:晝夜溫差超10℃擾亂脾胃功能
飲食不當:春筍、香椿等時令食材處理不當刺激黏膜
情志失調:焦慮、抑郁等情緒直接影響消化酶分泌
值得注意的是,超過60%的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存在“夜間癥狀加重”現象,這與中醫“子午流注”理論中脾胃經當令時段(辰時、巳時)密切關聯。
針對春季胃腸養護,杜保國主任給出實用建議:
飲食調養:晨起飲用生姜紅棗茶(生姜3片+紅棗5枚煮沸)
穴位保健:每日按揉足三里、太沖穴各5分鐘
情志調理:上午9-11點練習"噓"字訣疏肝氣
對于已出現便血、持續消瘦、夜間痛醒等癥狀的患者,杜主任強調需及時進行胃腸鏡檢查,排除器質性病變。
中醫整體觀破解治療困局
與單純使用抑酸藥、促動力藥的西醫治療不同,中醫更注重整體調理。杜保國主任獨創的“三維辨證體系”,通過:
經絡檢測:精準定位臟腑失衡節點
舌脈合參:動態把握氣血運行狀態
體質辨識:制定個性化調養方案
在治療32歲的白領王女士的慢性胃炎案例中,杜主任發現其胃脘隱痛常在凌晨3-5點加重,結合脈象細數判斷為"肝火犯胃",采用疏肝湯劑予以治療,2周后癥狀明顯緩解,復查胃鏡顯示黏膜修復良好。
傳承創新并舉 打造脾胃健康新范式
四世祖承良醫杜保國,于中醫經典、醫學學派中博采眾長,擇善而從,取精用宏,融匯貫通并自主創新胃腸疾病治療體系。臨床上以藥簡效宏、膽大心細、屢起沉疴而聞名,療效深受患者認可。"上周復診的老患者李阿姨,慢性腹瀉20年,經過3個月中藥調理,現在每天排便規律成型。"杜主任翻看著醫案感慨,“中醫治療胃腸病貴在'治病求本',既要消除癥狀,更要重建機體平衡。”
中醫調治胃腸疾,貴在“窮本達源”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有云:“治病必求于本”,此語道破中醫調治胃腸疾病之真諦。南京太乙堂中醫院杜保國主任解釋道:"現在很多人遇到腹瀉就用止瀉藥,胃痛就吃止痛片,這就像往沸騰的水上澆冷水,只能暫時緩解。我們應當像張仲景說的'觀察癥狀脈象,找到病因所在,針對治療',像庖丁解牛一樣精準解決病根。"
1.肝胃互相影響
中醫經典提到"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",臨床上常見肋骨下方疼痛、反酸的患者,其實是肝氣過旺侵犯胃部。治療需用柴胡疏肝散調理肝氣,同時配合強健脾胃。
2.心臟與胃部關聯
古籍記載"胃脘當心而痛",現代醫學中的"胃心綜合征",本質是心火不能滋養脾胃,導致中焦堵塞。這時需要用黃連清心火,搭配干姜溫脾胃,恢復上下平衡。
3.肺腸互為表里
中醫認為"肺與大腸相互關聯",這就是為什么長期咳嗽常伴隨便秘。治療需用杏仁、桔梗宣通肺氣,配合火麻仁潤腸通便。
【杜主任提醒】春季外出踏青避免過食寒涼。如出現持續胃腸不適,可關注南京太乙堂中醫院公眾號進行在線咨詢,或在掛號小程序上預約杜保國主任專家號源。春季養生正當時,中醫調養助您暢享春光。